【基金六堂課】注意短期警訊


2003/2/20 下午 02:45:00 提供機構:邱顯比教授
字級設定:

因為對基金產業相當熟悉,又隨時參考最新的績效資料,我投資基金通常挑選得蠻好,選到的基金表現通常在同類型的前幾名,差一些的也在平均之上。但偶而也會發現一支過去表現很好的基金,績效突然大幅下滑。進一步追查原因,十之八九是基金經理人更換了。

平時我不太去注意所買基金淨值的變化,通常是趁著做績效評比時,順便看一下那幾支基金近來的表現。以前一季評比一次,就三個月看一次;八十七年以後每個月都得做評比,就一個月看一次。

基金指南之類的書籍,通常會教人留意基金經理人的更換。我看過一本美國的基金書甚至告訴讀者,只要你投資基金經理人有異動,立刻就把基金賣掉。它的理由是,基金經理人更動有兩種情形:第一是操作績效優良,被升任更大基金的經理人或被別的公司挖角。此時連原基金經理人都棄基金而去,你還何必死忠呢?第二是操作績效不良,被公司上層解職了。原有的經理人表現不佳,新來的也不見得會比較高明,所以你還是準備贖回基金吧。這個說法雖然比較極端,但也不無幾分道理。

在台灣,由於投信公司不斷新設,同時每家公司又儘可能發行新基金,績效良好的基金經理人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很少有一個基金經理人掌理一個基金達三年以上。當投信公司募集新基金時,常喜歡用公司現有基金中表現優良的基金經理人,作為新基金的經理人。這樣一方面容易通過證期會的審核,更重要的是,讓投資人有信心,便於新基金的販賣。投信公司在指派基金經理人時往往很為難,將績效良好的基金經理人調離現職,使得記錄中斷是很可惜的事,而且似乎不太對得起原有的基金投資人。但另一方面,新基金要需要有號召力的經理人做招牌,何況新基金的規模可能遠大於該經理人目前掌握基金的規模。有一次我邀請某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到台大演講,當時該公司有兩個基金經理人過去績效非常輝煌,但所掌握的基金規模都很小,沒超過二十億元。該公司前一陣子募新基金,由於舊基金績效良好,新基金一下子就募到八十億元,是該公司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基金。問題是,新基金的經理人是個新手,讓它掌理規模最大的基金合適嗎?我問總經理:「管理新基金的是沒有經驗的新人,萬一做得不好,不是得罪一缸子的客戶嗎?」總經理回答說:「這是很困難的決定,我們在無法兼顧舊基金與新基金的狀況下,決定守住舊基金;至於新基金,只好請別的基金經理人多輔導他。」這個決定,事隔一年後看起來應該是對的,那兩支原來表現優異的基金目前仍高踞排行榜;那支新基金,雖未擠進前十名,但績效也在前三分之一,客戶滿意度應不會太差。

國內投信業發展至今不過十餘年,資產管理的倫理規範尚未確立,因此不時可見基金公司與上市公司或作手掛鉤的傳聞。這些傳聞當然不乏捕風捉影,或有心人是故意散佈謠言,但不可諱言的,少數投信公司或基金經理人的行為,已背離善良管理人的職責。其實只要檢視一個基金的投資組合,有經驗的基金業者大概可以判斷那個基金是否有換單,共同炒作特定股票等利益輸送情事。當一個基金經理人說另一個投信公司的投資組合『 比較特別 』時,其中往往大有玄機。

把共同基金公器私用的結果,必定會傷害到基金的績效。如果一個基金被媒體報導有利益輸送情事,再加上基金淨值異常滑落,這時恐怕就不是空穴來風。有些較輕微的利益輸送,長時間累積起來,也會在中長期的績效記錄中表現出來。投資人對績效特別差的基金,最好敬而遠之。

資料來源:台大財金系邱顯比教授所著《基金理財的六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