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六堂課】績效評比數字的正確性
兩年多以前當李存修教授和我接受投信投顧公會委託基金評比時,我們把重點放在確保報酬率數字的正確性上。當時投信公司對基金績效各說各話,常有報社同時收到兩三家投信公司的新聞稿,宣稱自己的基金第一名。因為各公司所用的報酬率計算公式、評估期間及資料來源不盡相同,而大家又儘量挑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計算,因此多胞案時有所聞。我們開始負責評比後,先在投信業務委員會取得大家共識,把報酬率計算公式、評估期間以及基金分類確定下來。為了確保數字的正確性,我們除了儘量減少人工輸入外,也進行全面覆核。
各投信公司有旗下的基金淨值記錄,但是要與其他公司比較時,多半要靠報紙上的基金每日淨值表。投信公司在每天中午股市收盤後,會根據基金投資組合中持股的收盤價計算單位淨值。計算出來後,以傳真方式送到各主要報社,報社再匯總各投信公司的傳真資料,製作基金淨值表。這個過程中,有好幾的地方可能出錯。第一個是投信公司在收盤兩三個鐘頭內要算出基金淨值,有時不免忙中有錯;第二是報社在排版時,密密麻麻的數字漏了,或錯了一、兩個數字也是蠻正常的。第三是投信公司把報紙上別家公司淨值資料鍵入檔案時,可能發生輸入錯誤。在無法定百分之百正確的情況下,一家投信公司計算別人的報酬率,並宣稱自己勝過別人,其實是不太負責任的。
媒體有時會自行計算基金報酬率及排行榜。除了上一段所提的可能錯誤外,有時新進記者專業程度不夠,也會鬧出大烏龍。有一次國內某知名理財雜誌的記者想做年終基金排行榜,有些問題不明白,就來訪問我。在回答幾個問題後,我不經意的問她,她過去都怎麼計算報酬率,特別是如何處理基金的股息。基金發放股息後,淨值會對應減少,因此在計算報酬率時須調整回去,但不同的調整方式,會使算出來的報酬率有些微差距。她愣了一下,說她不知道股息要調整,她以前所報導的報酬率,也都沒有調整過股息。在某些基金發放較多的股息年度,忘了調整股息可以讓報酬率少個20 %,當然排行榜是錯得慘不忍睹。績效被算錯了,投信公司只能吃悶虧,去函要求更正,多半沒有什麼結果。更正稿在版面上很難安排,既沒有新聞性,又凸顯自己不嚴謹,除非賴不掉,多數媒體大都賴過去。至於會不會造成讀者的錯誤判斷,也管不了那麼多。
我們進行每月的評比時,每個月底先請各投信公司將淨值資料以電子郵件(E-mail)或快遞磁片方式送過來,有些投資海外基金因時差關係會晚半天,但最遲次日會蒐集完成。經過計算、排序等程序後,我們會將初步算好的結果傳回各投信公司覆核。除了檢查自己旗下基金相關數值有無錯誤外,也可看看別人的數字有無異常之處。畢竟,績效排名是相對的,別人的報酬率多算了,會影響自己排名。經過一至兩天的覆核,確定所有數字無誤後,我們才正式公佈績效評比結果。這個程序雖然犧牲幾天的時間,但卻使得評比結果出現錯誤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公會版的績效評比現在能成為最具公信力的評比記錄,我想和嚴謹的作業及覆核程序有絕對關係。
開始做評比的第一年,我們只公佈報酬率,像目前評比表上看得到的風險值如標準差、 值,以及綜合指標夏普指標等,當時都沒有。那時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不放風險值上去,有人則暗中嘲笑台大財金系教授的評比沒有學問。但是我們堅持先集中全力於資料及報酬率的正確性上,等公信力建立後,再做衍生出來的東西。電腦界有句老話『 垃圾進來、垃圾出去(Garbage in, Garbage out) 』,意思是如果原始資料是錯誤的,再怎麼計算、分析,結果還是錯的。民國八十六年初某家國際知名基金評比公司開始把台灣納入評比範圍。五月中的某一天,我接到公會總幹事張金清先生的電話,請我檢查為什麼他們的報酬率和我們所作公會版的記錄會有那麼多不一樣的地方。老實說當時我們還滿緊張的,生怕我們所公佈的績效評比表出了大差錯,笑話就鬧大了。我們先比對八十六年第一季的報酬率,有七支基金雙方所算出的報酬率不一樣,甚至差距有10 %∼20 %之多。我的第一個直覺是問題恐怕出在股息上面。國內基金規定在年度結束三個月內配發股息,若漏計或錯記股息,第一季的報酬率就會算錯,連帶的,更長的評估期間如六個月、一年、三年、五年的數字會全部算錯。果然對方漏計了這七支基金的股息,再替他們加上股息調整後,雙方數字就一樣了。該公司利用報酬率衍生出如風險、風險調整後報酬、基金形態分析(style analysis)等很眩的分析,但如果報酬率上出了錯,再下去的分析一定還是錯的。做評比除了電腦系統外,專業負責的人員與一絲不苟的工作程序往往更重要。公信力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但稍一疏忽犯個愚蠢的錯誤,可是隨時會砸招牌的。
資料來源:台大財金系邱顯比教授所著《基金理財的六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