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社論》高麗菜之亂又來了,農民搶種何解?
2023/12/07 14:00
MoneyDJ社論
時序進入12月,農糧署又針對高麗菜恐超量種植的狀況發布紫燈訊號。然而事實上,高麗菜的超種狀況幾乎每兩、三年——如果不是每年的話——就會來一次,菜價崩盤、減產、菜價飆升、農民搶種、超種、崩盤的循環不斷重演。我們認為,政府除了既有的生產登記制度之外,應該再配合種苗訊息的公開,以及針對減產、鋤耕期間補助款發放制度做出限縮,並進一步搭配冷鏈基礎建設的「大水庫」調節機制,才能真正穩定產銷之間的平衡。
今年夏季,台灣幾波颱風侵襲導致菜價飆高,農民在冬季種植大宗蔬菜的意願也隨之提升,今年9月起,栽種量就已經達逾590萬株,亮起警戒的紅色燈號(540萬到600萬株),並已接近600萬株以上、代表「超種」的紫色燈號。而截至11月中旬為止,高麗菜的種植株數更已超過720萬株,豈止「超種」,根本「紫爆」。
為了調節蔬菜在源頭的種植量,2019年政府已經重啟了生產登記制度,希望能夠更精準地來掌握產地的蔬菜生產資訊。不過,我們認為,生產登記只有政府看得到,還需要媒體與各項公告與宣傳渠道傳遞,農民並不一定能夠即時取得相關資訊,若要進一步讓整個農業市場的生產更具透明性,應該搭配種苗銷售狀況,在各行政區的種苗銷售點提供每日更新的資料,讓市場機制決定蔬菜的預期價格、讓農民決定要不要繼續種。
另一方面,農業仍然是「看天吃飯」的產業,颱風、寒害都可能衝擊市場的供需平衡,天氣帶來的菜損可能導致菜價飆升,接下來一季的蔬菜種植即有很大機會會形成超量種植。我們認為,針對超量種植所衍生的鋤耕,可配合生產登記制度、未登記就不得領取補助,降低農民對於「即使鋤耕、棄收,政府也會補助」的預期心理,應也有助於平衡生產與需求間的差距。
而若要更積極一步來談,在產地、盤商、與消費地點(多為都會區)之間,我們認為,政府更應積極輔導農會與盤商建立冷鏈基礎建設,避免大量蔬菜在短時間內湧入消費地,造成蔬菜供過於求、菜價崩盤的狀況;甚至,政府更可以主動介入各地農會的銷售地點、時間,做積極的調控(有沒有很像儲能設備作為光電和用電端的緩衝?),一方面調整合理菜價,另一方面也避免盤商與農會捲入聯合行為的疑慮。
農為國本。以台灣的氣候而言,土地能夠長出的作物十分豐饒,而高麗菜作為台灣常民餐桌上常見的食材,其供需與價格變化更容易牽動整個市場的菜價波動,如何在產、銷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是政府農業政策當中,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