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期再次調漲工業電價,引發了各界對電價是否過低及台電組織改革的討論。我們認為,台灣電價長期處於相對較低的水準,電價調漲實為面對能源價格上漲、環保要求提升與能源轉型的環境當中不得不為之計。長久看來,儘管目前台灣已經有部分綠電轉售的機制,然而推動一個更為自由化的電業市場,並以台電發電、輸配電、與售電業務的合理分拆,更能以自由市場機制維持推動產業與民生用電在節電、能源效益提升等環節進行升級的動機。
根據2024年的最新資料,全球工業用電的價格呈現相當大的區域差異。在歐洲,電價普遍偏高,像是丹麥、德國和比利時等國家,其工業電價每度電(power price per kWh)約在0.40至0.53美元之間,位居世界前列。而日本的工業電價大約是0.25美元/度,屬於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美國的工業電價約為每度0.18美元,屬於較低範圍。
而台灣先前的工業電價大約在每度電0.10至0.12美元之間,即便是這次調漲後平均數站上0.13美元,仍明顯低於歐洲和日本等國家。這使得台灣的工業電價在全球範圍內屬於中低水平,低於許多先進工業國家。由於能源成本的上升及減碳壓力,台灣逐步調漲電價以反映市場成本,但與歐洲國家相比,台灣的電價仍具競爭優勢。
事實上,在工業用電部分,歷年來政府為了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維持了低電價的政策。然而,這樣的做法在能源價格上漲、環保要求提升及能源轉型的背景下,面臨挑戰。對比其他國家,特別是已經進行電力市場自由化的國家,台灣的工業電價確實較低。這導致了包括電價與成本脫節、影響電力市場自由化、甚至因低電價削弱了企業與民間對於節能與能源效益轉型的動機,阻礙了能源轉型的進程。
以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每度電約4.5元的水平來看,對照台電所發的相對「低廉」電力,採用相關綠電的一般企業被當成冤大頭,自然影響到台灣能源轉型的進度。反過來看,當新電價從10月16日起正式上路,工業用電在這次平均漲幅12.5%之後,工業平均電價也從原先每度3.81元調升至4.29元,綠電購買意願也可望因兩者價差縮減而提升。顯示電價調漲真的是必須,有助台灣加速實現能源轉型。
我們認為,目前台灣的電力市場仍處於近乎壟斷的狀態,台電作為最主要的發電、輸配電及售電公司,控制了整個電力供應鏈。推動自由化改革可以拆分台電的發電、輸配電和售電業務,讓其他企業也能進入這些市場,透過市場競爭提升效率,只可惜,這項原可陸續推動、進行的目標,先前已經被行政院「正式放棄」,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另一方面,MoneyDJ社論也多次呼籲,電價應更真實地反映發電成本,特別是在能源價格波動時,應該考慮引入更具機動性的浮動電價機制,這樣的改革不僅能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還能促使民間投資更多再生能源。
確實,能源問題向來是個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而改革,也自然不可能一步到位。我們認為長遠來看,電業法的初步改革,只是允許了更多民間企業參與發電市場,尤其是再生能源項目的開發,推動電力來源多元化,但更進一步的關鍵是將輸電與配電業務分開,由獨立的機構管理,確保所有發電商和售電公司都能公平接入電網,擴大電力轉售業務,允許第三方售電公司直接與消費者交易,提供多元化的電力方案,藉此促進市場競爭。
正好是台灣電價過低、與台電近乎壟斷性的市場結構,阻礙了能源效率提升和市場自由化。我們認為,藉由推動電業自由化、價格機制改革及台電的公司治理優化等多管齊下,引領電業的持續改革,將可以為台灣的能源轉型提供更多助力,並促進淨零碳排目標的達成。